森林消防员白犀牛灭绝了吗?黑犀牛白犀牛灭绝的原因

白犀牛灭绝了吗?黑白犀牛部分品种已经灭绝,剩下都品种都再动物园受保护,放在野外容易被贪婪的人类猎杀,因为犀牛角比黄金还贵哦!

犀牛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和体形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当今第二大陆地动物。约5千6百万年前犀牛的祖先就已出现,现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西非亚种2011年11月10日正式宣告灭绝)、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2010年被偷猎者猎杀的越南爪哇犀牛,可能是世界最后一只)等5种。而这五种犀牛都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中的一类保护动物。黑和白犀牛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们是非洲的义务消防员,看到火苗就会去扑灭。

​英文名称:Rhino

拉丁学名:Dicerorhinus

在繁殖和哺育幼崽时期,犀牛会变得相当警惕,闻到一点异常气味或异常声音就会进入战斗状态,此时犀牛会攻击一切踏入它领地并可能对它构成威胁的生物视为敌人,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冲向“敌人”,残忍的杀死“敌人”或者将其赶出其视线范围。千百年来,因为贪图犀牛角而死的人数有千计。

它们体长2.8-5米,肩高1.3-2.1米,重1000-5000公斤,是现存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犀牛脚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长在鼻子上,一般为60-100厘米;白犀的角最长可达158厘米。犀牛角是犀牛的最主要特征,虽然是它们最厉害的武器,但却是由毛发构成的,其成分和指甲类似,不属于骨骼,在折断后可以再生。因此,在犀牛死亡之后,犀牛角也会随之逐渐消失。它们胆小,爱睡觉,喜独居,小牛犊十分依恋母亲。犀牛的皮肤虽很坚硬,但其褶缝里的皮肤十分娇嫩,常有寄生虫在其中,为了赶走这些虫子,它们要常在泥水中打滚抹泥。但有趣的是,有一种犀牛鸟经常停在犀牛背上为它清除寄生虫。犀牛在自然界里没有任何天敌,因为一些人对犀牛角实用价值的高估,所以自古至今他们始终受到人类的大肆捕杀,犀牛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5种加起来只有2万7千多多头,目前被全部被列为国际保护动物。但即便如此,每年惨遭偷猎者杀害的犀牛也始终在200-400头左右。此外,犀牛的厚皮也有很高的价值,在古代常被用作制作士兵的盔甲,它们的血和肉也可入药。

犀牛

犀牛有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着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方长有单角或双角,头两侧生有一对小眼睛。

白犀牛性情温顺平和,基本不主动攻击人类。印度犀脾气可以说是既算不上温顺,但也算不上暴躁。苏门犀和爪哇犀是些谨慎低调、温和胆小的动物,行踪隐秘,一般来说,它们宁愿躲避而不愿战斗,不过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异常凶猛且往往盲目地冲向敌人。犀牛中脾气最坏、最具有攻击性最强的就要属黑犀牛了,黑犀牛狂暴起来,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再加上它们本来视力就差,所以有时候甚至敢冲撞飞驰的火车。此外,犀牛的皮可以说是现存所有陆生动物中最厚的,比大象和河马的皮还要厚,厚度可达8-10CM,连普通的步q子*都打不穿。

犀牛由于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发达,故有许多褶皱,褶皱里钻进不少寄生虫,全靠一种小小的犀牛鸟为它医治。若是发现什么特殊情况,犀牛鸟会骤然起飞,大声啼叫,似乎在向犀牛报警:"朋友,注意!朋友,注意!"。犀牛四岁成熟,每胎产一仔,一生也只能生5--6胎,故而繁育稀少,其寿命可长达50年以上。 它们的皮肤和角,不得不让人想起恐龙时代的三角龙。的确,二者有相似之处。但犀牛的角是皮肤构造出来的,类似指甲,属于角质,而三角龙的角是骨头里长出来的,属于骨质。

犀牛分布范围

所有5种犀牛都生存在非洲和亚洲温暖区。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

黑犀牛过去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地区。如今它们却分散在非洲中部,南部和东南部。白犀牛主要生存在南部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在非洲中部和东部。而爪哇犀牛则以茂密的东南亚热带雨林为家。它们过去生活在从由中国西南到孟加拉再到印尼的大片地区,如今只能印尼的爪哇岛发现它们的踪迹(亚洲其他地方极可能都已绝迹)。而苏门答拉犀牛也只剩下小部分零星地生活在马来西亚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拉和缅甸。

印度犀牛则生活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保护区,主要栖息在沼泽丛林。

犀牛角的品种分类

白犀

白犀Ceratotheriu simum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犀牛,也是体型仅次于象、体重仅次于象的最大陆生动物。白犀最显著的特征是吻部比较方,头向下,吻部贴近地面,主要食草,性情温顺。白犀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北部。其中南部的白犀曾经一度濒于灭绝,后经保护而有所回升,现存18600多头,是数量最多的犀牛,但现在仍然是偷猎者的重点偷猎对象。北方的白犀则仍处于极危状态,仅存8头,六公二母,全部活在人工饲养的状态下。

黑犀

黑犀Diceros bicornis体型小于白犀,吻部尖且能伸缩卷曲,头抬起,以树叶为食,性情暴躁。黑犀分布较广泛,是数量第二多的犀牛,也是目前也是偷猎的重点对象,尽管现在数量依然相对其他犀牛来说“不少”,但近年数量仍处于下降趋势。其中西部亚种于2006年已灭绝,另外三个亚种除中南部亚种外也有两个处于极危状态。

印度犀

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又称大独角犀,有一个鼻角,身上的皮肤似甲胄,是仅次于白犀的大型犀牛和亚洲现存的第二大陆地动物(仅次于亚洲象),性情介乎白犀和黑犀之间。印度犀现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尼泊尔等地,虽然数量不多,仅千余头,但仍是目前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现在由于印度等国的保护措施,它们所面临的威胁已经相对小了不少。

爪哇犀

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又称小独角犀,外形和印度犀很接近,但是体型比印度犀小不少,仅雄性有角,性情谨慎胆小。爪哇犀原分布于东南亚广大地区,三个亚种(越南、印度、印尼)目前很可能已仅剩印尼亚种,且仅存于爪哇岛极西部一处森林中,已知的总数不过44头,且无人工饲养,是全球最珍贵的动物之一。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与关照暂时已脱离了灭绝的危险。印度亚种于1957年至1980年期间灭绝,越南亚种于2010年在越南境内全部灭绝,但有专家认为还有10-20只仍藏匿在邻国寮国和高棉的密林中。

苏门犀

苏门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是现存最原始、体型最小和唯一披毛的犀牛,性情温和胆小,行踪隐秘。以前和爪哇犀一样原分布于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现在分布较零星和隐秘,但尚比爪哇犀分布广泛,数量也极少,现存数百头。三个亚种(北部、婆罗洲、西部)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边远山区和深林里,其中北部亚种由于数量极少,近年未被拍到,被某些专家认为可能已经灭绝。

生活习性

犀牛都是草食动物。尽管白犀牛和黑犀牛都以非洲大草原的牧草为食,但它们的饮食方法却大相径庭。白犀牛的上唇很宽,可以吃矮小的草;而黑犀牛的唇比较突出,能采集嫩枝再用前臼齿咬断。正是由于这两种犀牛的饮食方法有区别,它们才可以共同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

印度犀牛除了以草为主食,还吃一些水果、树叶、树枝和稻米。爪哇犀牛吃小树苗,矮灌木和水果。苏门答拉犀牛主要在晚间进食,它们吃藤条、嫩枝和水果。

种群现状

有25000多只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亚洲的野外,2000多只在动物园养殖。现存的5种犀牛中,有3种处于绝种的边缘,其余2种也处在受危状态。

非洲犀牛    

黑犀:4200只在野外(1800年有100万只)

600余只在动物园(极危)    白犀:17400只在野外

1300只在动物园(近危)

亚洲犀牛    

爪哇犀:44只在野外

动物园目前没有(极危)    印度犀:2600只在野外

400只在动物园(易危)

苏门答腊犀:240只在野外

20只在动物园(极危)    

犀牛是有蹄动物,前脚和后脚都有3个趾头。一般来说犀牛都是灰色或棕色,而且大部分犀牛都没有毛发。 犀牛最大的特点是它们的角。种类的不同,长角的数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两只角,而亚洲只有苏门答拉犀牛有两只角,其余的两个品种都只有一只角。犀牛角从皮肤中长出来,质地很硬,每年可以长7.6厘米。

现存犀牛中体型最大的是白犀牛。白犀牛并不是白色,而是跟黑犀牛的颜色一样,这个名字是从南非白人语言中的“weit”一词错译过来,本来是宽的意思。雄性白犀牛体长最长可以达5米,一般肩高1.8米,重达3.5吨。相比较而言,黑犀牛的体型要小很多。在亚洲犀牛中,印度犀牛最大,可以达到3吨多,而唯一有毛的苏门答拉犀牛最小。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10来只白犀牛在一起,但是其他种类的犀牛都是单独活动的。除了交配季节或母犀牛伴幼犀牛。犀牛对幼仔保护至极。母犀牛通常都比较温顺,但当它们跟幼仔在一起时会因为一点点刺激而发起攻击。犀牛近距离奔跑的速度可以达到56公里每小时,更能在很小的空间急速转弯。

生长繁殖

母犀牛每4到5年生一只小犀牛,孕期为18个月。小犀牛重达100磅。犀牛孕期将近两年,小犀牛要跟随妈妈生活3年才能独立生活,而且犀牛每次只能生一胎。因此,犀牛是每4-5年才能繁殖一次。

犀牛利用声音来交流。它们用鼻子哼、咆哮、怒号,打架时还会发出呼噜声和尖叫声。公犀牛和母犀牛在求偶时都会吹口哨。犀牛眼睛很小而且近视,但却有犀利的听觉和嗅觉。

药用价值

犀牛角成分和指甲成分相同,1983年罗氏制药公布了关于犀牛角的药理研究结果:犀牛角既不能退热,也不能杀菌,而且在镇痛、消炎、利尿、抗痉挛和肠道感染等方面都没有疗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Arne Schiotz博士就此指出:犀牛角只有长在犀牛头上才有用。过分夸大的药用价值造成了犀牛的濒临灭绝。

生物保护

造成犀牛日益减少的原因最大的是人类过度捕杀,其次人类活动和开发使它们栖息地的消失和种群的分离。

过度盗猎

犀牛的最大、唯一威胁是人类。由于国际市场还是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大陆、台*省、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叶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手柄。

在整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从1981到1987年,95%的坦尚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3000减到100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虽然现在目前非洲和东南亚的各国已经非常重视起了这个问题,并且采取和施行了严密的保护措施,但每年,仍然有不少偷猎者在无情地杀害着它们,其中最严重的两种就当属白犀和黑犀了。特别是近些年,犀牛角在黑市的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偷猎者捕杀犀牛的欲望和速度疯狂提升。

栖息地的消失

由于人口的成长 ,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在亚洲,因农业和人类定居而对雨林的破坏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毁犀牛的栖息地。

种群分离

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别是亚洲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这导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保护与偷猎现状

为了挽救面临绝种的犀牛,1973年白犀牛和亚洲三种犀牛都被列入《国际野生物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中。黑犀牛直到1977年才被列入。这些行动虽然终结了各国世面上对犀牛的合法交易,但是黑市交易却变得兴旺起来。甚至在近几年黑市犀牛角的价格竟然炒到了几十万人民币一只。其中,目前被偷猎最为严重的两种犀牛就当属白犀和黑犀了,。特别是2011年,南非自然保护区一年居然有488头白犀惨遭杀害,在今年上半年就被捕杀了500多头,合计两年内白犀牛被猎杀总共超过1000头。


为您推荐

为您推荐

为您推荐

为您推荐

为您推荐

为您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